- 相關推薦
《那個星期天》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那個星期天》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那個星期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蟻、叨”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蟻穴、念叨、原諒、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
3.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蟻、叨”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蟻穴、念叨、原諒、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回顧所學,質疑導入
1.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關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學可以來帶領我們回顧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盼》寫了一個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孩的心路歷程。
2.今天,我們要再來學習一篇與“盼望”有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板書課題:那個星期天)
3.請同學們齊讀課題,針對課題《那個星期天》,你有哪些疑問?
4.“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走進這篇文章。
5.簡介作者。
史鐵生(1951—20xx年),中國作家、散文家。初中畢業后于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段业倪b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二、朗讀課文,解決字詞
1.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通過查工具書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處及時請教他人。
2.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嚇唬:使害怕,恐嚇。
翻箱倒柜: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
耽擱:拖延時間。
沉郁:低沉郁悶。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急遽:急速。
驚惶:驚慌。
依偎:親熱的靠著,緊挨著。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那課文是按怎么的順序來寫的?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應的語句進行概括。
時間順序,從早到晚。
3.教師追問:與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還有什么?
“我”的心情。
4.是的,本文主要寫了“我”在這一天里等候母親的過程中心情的變化。那么課文的抵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對比句子:
(1)那是一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
(2)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2)句通過羅列時間點,顯得時間過得特別漫長,突出了等待過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點研讀,體會心情
1.自讀課文,圈畫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的變化。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預設: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北憩F出“我”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這里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表現出“我”的興奮。
(3)“這段時光不好挨!弊髡咴趺磥眢w現不好挨?通過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
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這里寫出了“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的焦急心情。
(5)“男孩兒蹲著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边@里寫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總結:本文寫了“我”等待的過程,在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是:(板書:心情變化: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總結全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我”心情的變化。作者是如何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2.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學習新課。
1.回憶上節課所學,指名學生說這一天里“我”的心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2.這節課繼續學習《那個星期天》,學習作者是如何真實表達內心感受的.。
二、深入學文,感悟寫法。
1.默讀課文,畫出能夠表現“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過什么描寫方法表現出“我”的心理,在旁邊做好批注。
2.小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獲。
3.小組匯報。
(1)出示: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等母親回來,焦急又興奮。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爬著去找更多的蟻穴。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我”的動作來寫“我”興奮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叢里看她們,想象她們的家,想象她們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們的兄弟姐妹和她們的父母,想象她們的聲音。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我”坐在草叢里看電影畫報時的想象來表現“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表現了“我”的焦急無奈。
(4)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粗枥锶鄤拥囊路途`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地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學生自主交流:這段話寫出了什么的變化?
引導學生總結:通過對周圍景物的描寫,表現“我”的悵然失落。
(5)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交流:為什么這里要寫母親的反應?側面描寫表現出“我”當時的失望委屈。
(6)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寫“我”的動作(“蹲”“依偎”“閉上眼睛”)和環境描寫,表現了“我”內心的絕望無奈和極度委屈。
(板書:動作描寫:踏著、看著、蹲、念念叨叨、流淚、依偎、閉上環境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總結寫法,讀寫結合。
1.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
(1)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非常細膩,借助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同時也運用了環境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
(2)用一個孩童的視角觀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動寫實。
2.小練筆:請描寫一次你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借鑒在本課學到的寫作手法,尤其是對人物動作、內心獨白、環境的描寫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間接地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較閱讀,方法提煉。
1.學習了《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這兩篇課文,想想它們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2.學生快速默讀這兩篇課文,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進行討論。
3.全班交流。
(1)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相同點是在情感上都表達出了對時光易逝的無奈、惋惜、惆悵。
(2)兩篇文章的不同點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匆匆》通過運用設問、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對時光飛逝的惋惜和感嘆!赌莻星期天》則是一系列細致的動作、心理、環境描寫來細膩再現當時作者情感的變化。
4.總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蔽覀円獙W習作家們真實自然地表達對社會、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筆,才能讓思緒在筆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讓真情在紙上縱情地綻放。
板書設計:
那個星期天
動作描寫:踏著、看著、蹲、念念叨叨、流淚、依偎、閉上
心情變化: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環境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清楚地了解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各單元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本單元主題是寫出真情實感,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
這篇課文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變化以及他是如何寫出這些情感的變化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畫出關鍵詞句、寫下讀書感受、交流學習所得的方式圍繞關鍵問題展開教學,既給了學生充分獨立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又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課堂小練筆“寫一次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能讓學生靈活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的寫作方法,為后面的習作教學打下基礎。課堂教學達到了既定目標,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那個星期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磚、蟻”等13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明媚、翻箱倒柜、念叨、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
3.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方法
1.“讀、思、議、導”結合法。
2.“讀、寫”結合法。
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等待去做某事或答應一件事卻遲遲不能實現的焦灼嗎?不妨說一說當時的心理。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史鐵生看一看那個星期天他又有著怎樣的期盼的。
二、預習查評
1. 檢查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
2. 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
。1)朗讀課文,正字正音。
嚇唬(xià hu) 挨(āi) 絆(bàn)耽擱(dān ge) 揉(róu) 綻開(zhàn)沉郁(yù) 縹緲(piāo miǎo) 急遽(jù) 惆悵(chóu chàng) 驚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2)解詞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嚇唬:使害怕,恐嚇。
空空落落:空曠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
耽擱:拖延時間。
沉郁:低沉郁悶。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急遽:急速。
惆悵:傷感,失意。
驚惶:驚慌。
依偎:親熱地靠著,緊挨著。
消逝:消失。
3.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xx),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多年來他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舞臺效果》《命若琴弦》,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另外散文《我與地壇》等作品也獲得了很大影響。
三、初讀感悟
1.在朗讀的基礎上,講課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那個星期天記載著“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寫“我”在母親一次次爽約下,希望逐漸落空的心理變化過程。
第三部分(7):序寫“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傷心以及母親對“我”的安慰。
2. 用自己的話概述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文章記敘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
。ㄔO計意圖:抓住文本,整體感知。在讀文中去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讀文中去理解詞語的意思?傊,在讀文中去思考并解決問題。同時,隨文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四、重點研讀
1.自讀課文,圈畫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預設: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北憩F出“我”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這里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體現出“我”的興奮。
。3)“這段時光不好挨!弊髡咴趺磥眢w現不好挨?通過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
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這里寫出了“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的焦急心情。
。5)“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边@里寫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總結:本文寫了“我”等待的過程,在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是:(板書: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ㄔO計意圖:再讀課文,理解“我”的心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引導學生將“我”心情的變化與這一天里時間的'推移結合起來體會,以便更全面、準確地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語文素養。)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總結全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我”心情的變化。作者是如何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
。ㄔO計意圖:總結全文,鞏固知識。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探究的興趣。)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歷程,請一位同學回顧一下,“我”的心情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板書: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2.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我”的內心世界。
二、品讀課文,感悟寫法。
預設:
1.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
。1)這里表現出“我”怎樣的心情?(焦急、執著)
。2)“看著”“我一聲不吭”,這個動作寫出“我”的心理是怎樣的?(想看看母親還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2.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越來越縹緲
師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時也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的失落。
3.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1)“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沒有希望再出去了。)
4.我現在……那聲音無休無止就像時光的腳步。
。1)師引導學生感受:用光線的變化和聲音,夸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后的悲傷。
。2)為什么光線“漫長而急遽”?漫長,時間長。急遽,雖然等待時間很漫長,但是“我”卻并不希望黑夜降臨,希望白天能更長一點。體現出“我”執著盼望的心情。
5.母親發現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
這里表現出他無比的悲傷、絕望的心情。聯想迢迢牽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地悲傷,無以言表。
6.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內心的絕望,無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變化:期盼——愉快——等待——執著——焦急——失望——絕望
相對應的時間也產生了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7.總結兩條線索并行,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
。ㄔO計意圖:緊扣習作單元的教學目標,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對文章寫作方法的理解和領悟上,在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更加關注表達。)
三、積累拓展,質疑問難。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2.全班交流。
3.預設問題。
。1)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暗下去”在這里有幾層含義?)
有兩層含義:表現了天色的變化,表明了傍晚的來臨,天色越來越暗了;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變化。
。2)我還沒有她的腿高,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句中的觀察點發生了轉換,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這樣寫讓讀者感到身臨其境,其實也表現了母親馬不停蹄的勞碌情景。
。3)我感覺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母親為什么“驚惶”?)
為了生計,母親不停地忙碌,最后還認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當要求”,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因而“驚惶”,連聲對“我”說對不起。
四、歸納總結,當堂練筆。
1. 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文章記敘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表現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過程,也表現了母親從早到晚操勞家務的辛勞。
2. 試歸納本文寫作上的特色。
。1)運用描寫表現人物心理。
。2)文章首尾呼應,行文自然。
3.請描寫一次你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
五、比較閱讀,方法提煉。
1.學習了《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這兩篇課文,想想它們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試著完成下面的學習單。
課文 表達方式 相同點 不同點
《匆匆》
《那個星期天》
2.學生快速默讀這兩篇課文,自主完成表格。
3.小組合作交流,結合課文中的關鍵語句談感受。
4.全班交流。
。1)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相同點是在情感上都表達出了對時光易逝的無奈、惋惜、惆悵。
。2)兩篇文章的不同點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匆匆》通過運用設問、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對時光飛逝的惋惜和感嘆!赌莻星期天》則是一系列細致的動作、心理、環境描寫來細膩再現當時作者情感的變化。
4、總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蔽覀円獙W習作家們真實自然地表達對社會、人
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筆,才能讓思緒在筆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讓真情在紙上縱情地綻放。
【《那個星期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那個星期天教學反思11-23
《那個星期天》教學反思04-27
《那個星期天》教學反思范文04-08
《那個星期天》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03-24
那個星期天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03-30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教學設計05-02
六年級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03-11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02-15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教案設計04-17